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诉讼指南 > 诉讼须知
立案登记制须知
  发布时间:2015-05-11 10:08:33 打印 字号: | |
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《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及《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》,自2015年5月1日起,人民法院适用立案登记制。

  立案登记制是指,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不进行实质审查,仅仅对形式要件进行核对。除了规定不予登记立案的情形外,当事人提交的诉状一律接收,并出具书面凭证。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符合诉讼法规定条件的,当场登记立案。

  一、登记立案范围

   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、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,实行立案登记制。

  (一)对起诉、自诉,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,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。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、自诉,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。应当登记立案的情形如下:

  1、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,有明确的被告、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,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;

  2、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行政诉讼,有明确的被告、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,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;

  3、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,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,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、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,被害人告诉,且有明确的被告人、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,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;

  4、生效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,权利人或其继承人、权利承受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,属于受申请人民法院管辖的;

  5、赔偿请求人向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,对人民法院、人民检察院、公安机关等作出的赔偿、复议决定或者对逾期不作为不服,提出赔偿申请的。

  (二)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、自诉,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。对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,应当出具书面裁定或者决定,并载明理由。不予登记立案的情形如下:

  1、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;

  2、诉讼已经终结的;

  3、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、危害国家安全、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、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;

  4、其他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所诉事项。

   二、诉状应当载明的事项

  (一)民事起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:

  1、原告的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民族、职业、工作单位、住所、联系方式,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、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、职务、联系方式;

  2、被告的姓名、性别、工作单位、住所等信息,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、住所等信息;

  3、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;

  4、证据和证据来源;

  5、有证人的,载明证人姓名和住所。

  (二)行政起诉状参照民事起诉状书写。

  (三)刑事自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:

  1、自诉人或者代为告诉人、被告人的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民族、文化程度、职业、工作单位、住址、联系方式;

  2、被告人实施犯罪的时间、地点、手段、情节和危害后果等;

  3、具体的诉讼请求;

  4、致送的人民法院和具状时间;

  5、证据的名称、来源等;

  6、有证人的,载明证人的姓名、住所、联系方式等。

  三、当事人提出起诉、自诉的,应当提交的材料

  (一)起诉人、自诉人是自然人的,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;起诉人、自诉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,提交营业执照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、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;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提供组织机构代码的,应当提供组织机构被注销的情况说明;

  (二)委托起诉或者代为告诉的,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、代理人身份证明、代为告诉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;

  (三)具体明确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相区别的姓名或者名称、住所等信息;

  (四)起诉状原本和与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人数相符的副本;

  (五)与诉请相关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。

  四、提交材料不全怎么办

  (一)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,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内补正。

  (二)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补正的,人民法院决定是否立案的期间,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。

  (三)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没有补正的,退回诉状并记录在册;坚持起诉、自诉的,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、不予立案。

  (四)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,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、不予立案。

  五、人民法院不能当场判定立案的多久才能立案

  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、自诉,人民法院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,应当作出以下处理:

  (一)对民事、行政起诉,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;

  (二)对刑事自诉,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次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;

  (三)对第三人撤销之诉,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决定是否立案;

  (四)对执行异议之诉,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。

  人民法院在法定期间内不能判定起诉、自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,应当先行立案。

  六、未缴纳诉讼费怎么处理

  登记立案后,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交纳诉讼费的,按撤诉处理,但符合法律规定的缓、减、免交诉讼费条件的除外。

  七、监督机制

  对立案工作中存在的不接收诉状、接收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,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诉状内容,以及有案不立、拖延立案、干扰立案、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或者决定等违法违纪情形,当事人可以向受诉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投诉。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投诉之日起十五日内,查明事实,并将情况反馈当事人。发现违法违纪行为的,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;构成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
  八、注意事项

   1、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登记立案工作,实行立案登记制。

   2、上诉、申请再审、刑事申诉、执行复议和国家赔偿申诉案件立案工作,不适用立案登记制。
来源:办公室
责任编辑:办公室